西来寺位于乐都县碾伯镇东关街 ,创建于明代 万历三十四年 (公元 1606年 ) ,寺内藏有 24幅建寺 后不久绘制的“水陆道场”绢本画 ,保存完整、色彩艳 丽 ,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属国家一级 (乙 )文物。 西 来寺水陆画第 18图 (作者最初研究排列顺序号 )是 一幅“忠臣烈士 ,诸员太尉 ,诸朝王侯、阳间太岁”图。 该图长 150厘米、宽 82厘米。 全图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左绘诸葛亮等人六身 ,右绘五身。中层绘一戴冕 旒、身着帝王装者 ,帝王前有二人。下层共绘“阳间太 岁”、“诸大山王”、“诸神”十四身 ,分左右两组。其中 , 右前一身着交领红长袍童子掌幡 ,幡上题“阳间太 岁”四字。本文根据 20世纪 90年代的最新发现对图 中“太岁”考释如下。
据《论衡· 难岁》记述: “移徙法曰: 徙抵太岁凶 负 ,太多亦凶 ,抵太岁名曰岁下 ,负太岁名曰岁破 ,故 皆凶也。 假令太岁在甲子 ,天下人皆不得南北徙 ,起 宅嫁娶亦皆避之。”东汉时期王充驳斥了这种说法 , 认为: “令太岁恶人徙乎 ,则徙者皆有祸 ;令太岁不禁 人徙 ,恶人抵触之乎! 则道上之南北行者皆有殃。”早 在《荀子· 儒教》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 “武王之 诛讨也 ,行之曰 ,以兵恶东南而迎太岁。”但太岁到底 是什么东西 ,历来众说纷纷 ,总的看与岁星 (木星 )有 较密切关系。如宗力、刘群合著的《中国民间诸神》一 书即有如下解释: “太岁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有名的凶 神 ,有的古籍认为它就是岁星 (木星 ) ,有的认为是十 二辰之神。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中指出 ,上述 说法均不正确 ;认为“太岁”实际上是古代天文历算 家为了记时的需要而假想出来的虚体 ,它的运行速 度同于岁星 ,但方向相反。 道教吸收太岁为值年神 , 按照六十甲子的顺序 ,共 60位 ,各值一岁 ,皆为大将 军 ,各有姓名 ,如甲子太岁金辩大将军、乙丑太岁陈 材大将军等。我们认为 ,“太岁”与我国古代天体崇拜有一定关系 ,但它并不代表任何星体或象征某种天 象 ,它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颇为特殊的信仰。比较而 言 ,它与岁星确实关系较密切。我国古代的风水先生 们则认为“太岁”为对应于天上岁星的地上凶神 ,可 以根据岁星的位置推测地上“太岁”所在的方位 ,并 认为如果在此兴工动土 ,便会掘出蠕动的朱样土块 , 建宅者应当邂忌 ,否则会遭灾祸。这种土块就是民间 常说的“太岁土” ,无怪有谚云: “太岁头上不能动 土”。 尽管王充极力驳斥这种“俗说” ,但汉代以后的 古籍中仍有关于“太岁土”主凶的记载 ,这也许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吧! 在《续夷坚志》、《西阳杂 记》里描写最为绘声绘色 ,兹转录如下: “何信叔 ,许 州人 ,承安中进士 ,崇庆初以父忧居乡里……率僮仆 掘地 ,深丈余 ,得肉块 ,如盒盎大 ,家人大骇 ,亟命埋 之 ,信叔寻以病亡 ,妻及家属十余人继殁 ,识者谓肉 块`太岁土’ 也。”“莱州即墨县有百姓王丰兄弟三人 , 丰不信方位所忌 ,尝于太岁上掘坑 ,见一肉块 ,大如 斗 ,蠕蠕而动 ,遂填 ,其肉随填而出 ,丰惧弃之 ,经宿 , 长寒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 ,唯一女存焉。”
中国自古相传的“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其中 的“太岁”被许多人理解为皇族或豪门的称谓 ,有些 辞书则解释为传说中立岁之星的神名。其实 ,这里所 说的“太岁”实则是古籍中所称的“土肉”、“聚肉” ,它 是一种极为珍奇的天然生成的大型复合粘菌 ,因其 多发生在土中 ,挖掘时因其“肉”流血、“溢红” ,所以 古人多以“弄物”视之 ,风水星相家则误以为是天上 的统率众神 ,翰运时序的主岁是神现神 ,遂以至尊至 高、不可触犯的“太岁”命名。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 平 ,人们甚至认为动土如遇此物必为凶兆 ,继而产生 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 ,所谓“不在`太岁’ 头上动土” 盖源于此。
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综合古籍和时人笔记中著录 ,对这种又称“视肉” (即看起来像 肉 )之物作了客观而较科学的记述: “董表仪撤屋掘 土 ,得一块肉 ,术士云太岁也。”并对此物作用与功效 总结为“食之多力者也”。
1986年 12月新华社一则电讯: 甘肃永登县三 位农民起土打坯时 ,从十米深的地下掘出一个肉乎 乎、滑溜溜的上白下黄、似坛子一般的怪物 ,直径 14 厘米、高 17厘米。此物即上述的“太岁土” ,经兰州大 学专家鉴定 ,原来所谓的太岁土中的肉块竟是一种 世界上罕见的白膜菌新种 ,现已正式命名为“太岁 菌”。 现代科学证明“太岁土”并非子虚乌有之谈 ,而 是一种巧合的经验而已 ,是因当时无力解释才附会 太岁凶神的有臆说。不过 ,是否能根据岁星在天上的 方位来推测这种“太岁菌土”的具体位置 ,仍有待于 今后的科学发现。
1992年 8月 22日 ,陕西周至县农民杜战盟到 渭河边打捞山洪卷下的浮柴时 ,意外地捞上来一块 黑乎乎的“肉团”。据杜战盟介绍 ,这块“肉团”三伏天 曝晒在太阳下不腐不臭 ,切下来呈纯白色 ,无血液流 出 ,泡在井水里能够自生自长 ,油炸后食用比牛羊肉 还香。西北大学闻讯后派生物学教师赶至现场。经测 量 ,肉团长 75厘米、宽 52厘米、周长 110厘米 ;通体 褐色 ,内部肌体颜色纯白 ,有明显分层 ,手感柔软;养 在井水中 ,每天竟以 3% 的速度增长。 这是什么东 西? 经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 单位鉴定: 这个“肉团”是一种活的生物体 ,是世界上 罕见的“特大型粘菌复合体” ,是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的珍稀生物 (据有关资料介绍 ,美国于 1973年也曾 发现过这种生物 ) ,而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此物 被称为“肉灵芝”。
2001年 5月 ,这块重达 80公斤的“神秘肉团” 由西安运抵北京 ,开始了在北京大观园公园为期三 个月的公开展出。 由此又揭开了一段尘封八年之久 的旧话: 1992年 9月 ,“肉灵芝”曾在西安展出 ,观者 如潮 ,有 6万人亲眼目睹 ,国内外 100多家媒体争相 报道 ,奇怪的是 ,展览结束后 ,肉灵芝便神秘地消失 了 ,八年未有音讯。 直到 2000年在西安举办的东西 部贸易洽谈会上 ,肉灵芝才再次露面 ,并立刻引起强 烈的社会反响。
据八年间一直不间断跟踪研究“肉灵芝”的王海 鹰先生介绍 ,杜战盟发现“神秘肉团”后 ,村民和慕名 而来的参观者纷纷抢割其“肉”以一饱口神 ,若不及时保护 ,很快就有可能被毁于一旦。 就在此时 ,认定 “肉团”为珍宝的西安市民樊新年果断出资 30万元 , 从杜战盟手中将“肉灵芝”买断。据了解 ,樊新年是靠 做服装生意积累了一些钱 ,花 30万元购下“肉灵芝” 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它的研究和观察上。 他 认为 ,自己的观察研究结论与科学家们的鉴定不大 一样 ,他肯定这“肉灵芝”是个宝 ,其内涵相当深奥 , 靠自己一个没啥文化的人显然难以说清楚。
“肉灵芝”公开展出后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访的日本明仁天皇等各界要 人曾亲临参观。也许是影响太大了 ,这期间有不少人 找上门来愿意购买此物 ,出价高达数百万元 ,确实十 分吊胃口。如此众多的人前来捧场 ,更坚定了樊新年 对“肉灵芝”是个宝的认识。 为了确实搞清楚此物的 真实价值 ,樊新年决定避开外界干扰 ,隐居至秦岭山 下的一个村庄里 ,将“肉灵芝”用井水养护起来。从此 闭门谢客 ,但却不断接待来访的专家教授 ,“谈笑有 鸿儒 ,往来无白丁”。经过 8年的清水养护 ,当年打捞 上来重约 23. 5公斤的“肉团” ,如今体重已超过 80 公斤、周长达 200厘米。 用王海鹰的话说 ,该“肉团” 目前仍然长势良好。
在陕西养护期间 ,不断有人讨要 浸泡的水喝 ,据说可治疗胃炎、美容、安眠等等。 在陕西省及西安市科委的策划下 ,由西北大学 生物系组织了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 医药等方面的 13位专家教授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 报告认为 ,此生物体是在秦岭山中生长 ,因山洪暴发 冲入渭河 ,有幸被人发现捞起。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 气侯的分界线 ,是珍稀动物植物的天然宝库 ,也是一 个未被人类开发的原始森林 ,该稀有物种才得以在 此生长保留下来。 专家们在“不明生物体”的实验研 究报告中将其命名为“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 它 既有原生动物的特点 ,也有真菌的特点 ,是活的也是 我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 研究证实 ,该“粘菌复合 体”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为食 ,以纤 维素、几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 ,肌体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核酸以及假丝酵母和白地霉。在实验报告提交 并公布后 ,西安市科委组织了由生物医学家房益兰 教授、詹谷宇研究员等 18人组成的专家进行论证后 认为 ,大型粘菌复合体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珍稀生 物 ,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目前 ,粘菌研究在国际上 还是空白 ,也是世界生物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攻关 课题。
同时 ,粘菌又是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学、生物制药等诸多领域科学研究的理想工具。 原西北大学生物系主任、生物学家李广民教授 认为 ,该“粘菌复合体”是界于原生物和真菌及植物 之间 ,可以蠕行的一种很古老的原质生物体 ,它既有 原生物的特点 ,也有真菌及植物的特点。显微观察可 见具有两根鞭毛结构的游动细胞 ,并可以看到游动 细胞鞭毛的一端无选择性地摄取食物颗粒。 但它的 生物结构在子实体上产生的孢子具有明显的纤维细 胞壁 ,这一点和植物相同。它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十 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生物学家研究证实 ,动植物有 着共同的祖先 ,它们是由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 化而来。 原始鞭毛单细胞生活在水中 ,能够游动 ,可 以进行异养生活 ,因体内含有光合色素 ,又能进行自 养生活。
在进化过程中按两个方向发展: 自养功能的 加强和运动功能的退化 ,进化到单细胞绿藻 ,并由之 发展成植物界 ;运动功能和异养功能的加强和自养 功能的退化 ,进化到单细胞原生动物 ,并由之发展到 动物界。 国内科学家在研究该粘菌复合物时发现 ,它的 细胞结构和原始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 ,不同的 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 图》分析 ,它的位置应在菌 (藻 )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 间 ,既有营养体又有子实体。 可惜的是 ,该生物进化 到此种程度后 ,因受外界光的限制 ,停止了进化 ,因 此生物学家称它为“盲支”。但无论怎样讲 ,“肉灵芝” 和大熊猫一样都是大自然遗漏的古生物活化石 ,它 产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地质年代白垩纪。该“粘菌复 合体”是地球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 本。 正如美国科学家研究证实的结果一样 ,“它是人 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祖先”。
八年来一直持续该项研究工作的西北大学生物 研究室主任杨兴中博士认为 ,此粘菌复合体从发现 到现在八年时间里 ,在没有任何营养液培养的情况 下 ,在水中能够存活下来 ,而且从发现时的 23. 5公 斤长到现在的 80公斤 ,这本身就是生物史上的一大 奇迹 ;同时也证明了它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经研 究测试 ,该“粘菌复合体”富含蛋白质和核酸以及酵 母菌和白地霉 ,科学证实这些都是对人体十分有益 的 ,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 从该“粘菌复合 体”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化含量分析 ,它极有可能就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载的“肉灵芝”也可称它为 “生物和氏壁” ,开发利用价值极大 ,应对它的一些未知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据王海鹰先生介绍 ,“肉灵芝”液体的核酸具有 调节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能提高神经细胞、心 肌细胞的应激能力 ,对提高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有 着十分显著的功效。
“肉灵芝”液体中的蛋白质是一 种十分罕见的对人体有益且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 酸的天然蛋白质。 “肉灵芝”液体中还含有酵母菌和 霉菌。酵母菌为假丝酵母和白地霉 ,也是对人体胃肠 及消化道十分有益的菌类。 蛋白质和核酸在未来生物医药学发展中非常重 要 ,因为它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核酸是继 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最新营养 素 ,是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本源营养物质。 核酸能 够增强人体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 ,维护基因健康 ,延 缓衰老 ,抵制各种有害病菌的生成。地球上所有生物 都要靠核酸来延续生命 ,没有核酸就没有生命 ,现代 科学家把它称之为“生命之源”和“生命之本。”自 1868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第一次在人体细胞里发 现了核酸 , 130多年来世界上已有 38位科学家因在 核酸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面荣获诺贝尔奖。
前不久召开的第 18届国际遗传大会上 ,来自世 界的 3000名科学家对人类生老病死作出了最新的 科学结论: “除了烫伤 ,人类的一切病痕都与基因受 损有关”。“千病万病都是基因病” ,“基因受损— 细胞 变异— 疾病产生” ,基因健康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关 键。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基因健康呢? 这就需要核酸 , 因为基因是核酸的集合体 ;核酸既是基因的原材料 , 又是基因的营养源。就像人每天要吃饭一样 ,核酸就 是基因的饭。 核酸是体内自我合成的 ,但人过了 20 岁以后 ,体内合成核酸能力逐年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 发出呼吁: 成年人每人每天要补充外源核酸 1克— 1. 5克。于是现代医学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核酸充足 — 基因健康— 细胞活跃— 人体健康。 目前 ,科学家们对秦岭“神秘肉团”的研究还是 初 步的。
有人认为 ,它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视 肉”、“聚肉”、“太岁”、“封” ,乃远古帝王的养生佳肴。 史料记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徐福往东方寻找 长生不老之仙药 ,所谓仙药就是“肉灵芝”。但这些文 字都不太严格 ,惟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肉灵 芝”的描述与实物最为接近。 流落民间的秦岭“肉灵 芝”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 ,它究竟有什么价值? 有 多少价值? 谁也不好下结论。但我们相信 ,随着现代 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 ,人类将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 源 ,使它造福人类。
(作者单位: 青海省乐都县文物管理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