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太岁”仍被作为稀罕事的时候,素有“太岁之父”之称的王朝江很无奈,他感叹道:“未知的东西任何一次被围观,都是对科学的嘲讽。”
坚持研究太岁11年,2016年5月31日,王朝江终于下决心将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于众。
“太岁菌的生命形态是常规的,代谢方式却是独特的。”他肯定地说,“太岁菌的代谢方式任何生物都不具有。这种代谢方式的发现,必将改变我们对传统生态系统的认知,也将从代谢意义上给人类展现一个新的世界,意义非常重大。”
王朝江教授在观察培养中的太岁实体
神秘色彩一直存在:
自各大媒体对太岁的发现和种类进行了系统的报道后,有关太岁的新闻,一直为全国媒体所关注。媒体最直接关注的,是每一次太岁的发现。最初,媒体因为太岁的不为人所知而报道。每一次发现,人们都将太岁作为新事物来看待。报道开始以报纸报道、网络转载为主要形式,后来,电视以科学探秘为主题进行了记录。再后来,太岁的发现作为新鲜事,也被拍客拍成视频传到网上。
可以说,多年来,众人聚焦下的太岁是多样的。在老百姓眼里,太岁是神秘的,有生命的,这种像肉又不像肉,像生物又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活体是神秘而不可知的。
王朝江,1963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晋州市,198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学士学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2006年度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朝江与太岁结缘,开始研究太岁并深入其中。
在研究初期,王朝江笼统地把太岁分为无定形与有形两大类。“最初只是按外形来分。”王朝江说,“其实太岁菌的种类很多的,几乎每一个太岁实体所含的太岁菌种都是不同的。”
王朝江把他在太岁实体中发现的主体菌类称之为太岁菌。
近年来,太岁实体一直有发现,每年都有,总有几个实体在发现之后被告知媒体并得以报道。不过,更多的报道仅止于“太岁发现”这一事实。“每次有太岁发现之后,总会有生物、微生物或者是农业方面的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大多数专家看过这些新发现的物体后会给出结论:这个物体就是太岁。”
对有些专家的做法,王朝江嗤之以鼻:“这样说是不错。但是,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太岁到底是什么?软的,有弹性的,像肉的就是太岁?怎样才能说清楚,而不是人云亦云?”
太岁是否具有生命,太岁究竟是什么,太岁的成分是什么,这些一直是人们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王朝江现在告诉我们:
第一,太岁是有生命的,不是无生命的。
第二,太岁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粘菌复合体。
第三,太岁是一类,但不都是由同一种菌构成。
以上3点,王朝江已经通过实验全部得到了论证。
民间关注持续升温,并且很多成功人士和各界名人都开始关注和收藏;无论老百姓或者是科学界对太岁如何认识,太岁都是客观真实的。【一代武术宗师李连杰也开始关注收藏太岁肉灵芝】
各地媒体的还在竞相报道,民间有心人和猎奇者已经悄悄把太岁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想方设法地追根寻源,来到太岁的发现地,找到太岁的发现者,经过几番谈判,猎奇者将民间发现的太岁收购珍藏。
任何没有目的的研究都会止于空谈,有了太岁实体,研究才会有方向,即使这种研究来自于非专业人士。
太岁能不能解酒?太岁在什么环境下生长更快?太岁会不会被冻死?太岁到底能治什么病?太岁是不是一种难得的保健品?
这些都是猎奇者和有心人要搞明白的事情。
怎样搞明白这些问题?民间人士有民间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直接的。这些人不依靠任何科学仪器,全靠自身体会。
能不能解酒,喝醉之后自我体会就清楚了。会不会治病,用自身做实验自然明了。
这些民间人士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实验:有人用太岁水洗脸,有人用太岁水泡茶,还有人干脆把太岁实体切成丁儿,每次一小块,开水冲化服用。
至于生长条件,更多的太岁是在无意中被发现,当时太岁生长的初始环境,很少有人能说清。后来的太岁拥有者只能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呼和浩特一位太岁收藏者这样说:“太岁应该是相对喜冷喜阴的,生长的环境不能有长期的阳光照射,养护的温度也不能过高,否则太岁实体会变黑,并且伴有异味气体产生。”
至于保健或者是解酒作用是否存在?从太岁在民间日受热捧中可见一斑。体会来自民间拥有者的自身验证,效果更多是不言而喻。
“太岁”活着的文化古化石
民间的体验和验证,直接推动了太岁的民间收藏热。呼和浩特一位研究太岁多年的收藏者这样断言:“不久的将来,太岁必将成为文化界最受宠的生物,生物界最具科研价值的文玩,收藏界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时至今日,太岁收藏热已经从内蒙古地区以及东三省,逐渐蔓延至东南沿海一些地区。
几年前,《北方新报》率先掀起对太岁这一特殊物种的系统报道并且为全国太岁建立数据库。在《北方新报》的推动下,太岁的民间关注度日渐提升。
出于对太岁的强烈好奇,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辽宁省沈阳市等地区,部分有钱而又先知先觉的人群,首先开始了太岁的收藏。太岁收藏必须通过大量的考察和走访,首先要了解太岁的外形,再把握太岁的特性。每一次走访不一定成功,有时候是历尽千辛万苦,结果可能是连太岁的影子都见不到,或者只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传说……
随后,山东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北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都有太岁收藏者出现,而且其中不乏热情持久、财力雄厚的成功人士。
太岁始发现地多公布在内蒙古地区以及东北三省,但爱好收藏者遍布全国各地,这些收藏者热衷于收藏太岁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他们认为:“作为收藏品,太岁不同于木材与奇石。木材与奇石不是生物体,你可以从艺术的角度赋予它们生命,但是它们不是真正的生物体。太岁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变化,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至于太岁的保健等一些其他的作用更是那些的收藏品所不能比的。”
据很多收藏者研究,从各类文化古籍上查阅,如今发现的太岁与古籍中记载的“视肉”、“聚肉”、“肉芝”都有相似之处,断续有两千多年的记载。至于古籍所提到的这些,是否应该与现实发现的太岁归为一类,由于各类古籍图谱的缺失,导致这一问题很难考证。
但是太岁的神秘性以及流传至今的太岁传说,直接给目前的太岁收藏赋予了很深的文化背景。
与其说太岁是新近崛起的收藏新贵,还不如说太岁就是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文玩,是活着的文化古化石。
“那么,到底怎样给太岁定位,太岁有没有用?”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以前应发现者邀请,王朝江到过很多地方,亲眼见过五六十个太岁。这个问题,王朝江被人问过多遍。
“有用。”王朝江的回答很干脆。
以前,他不能够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的实验尚没有结果,他担心误导大家。现在他放下一切包袱,“因为太岁是什么,现在我心里像明镜一样。”他说,“就本质来说,太岁的实体多是(纯天然的)含菌多糖块!其成分70%~80%是粗多糖,和我们已知的灵芝多糖相似却又有起独特性,因为太岁本身就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犹如人和人的区分,还有人种的区别!
对于太岁在民间所受得的热宠,王朝江并不在意。就他而言,每一次太岁的发现,只是可能为他的太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品种。
“太岁菌不是一种,而是一类。”这话王朝江几年前就说过,现在他更加肯定这一观点,“太岁实体就是太岁菌代谢的产物,同时又是营养物,通俗些讲,太岁实体就是一个大肉块。所以,尽管太岁实体生于土壤中,但是太岁实体内没有土或者石块,而有的太岁实体切开后里面又是空的,这说明,太岁实体是向外膨胀着生长,当外界能量不足时,太岁菌会把在向外界摄取能量时代谢生成的太岁肉作为食物消耗。”
挑战权威才有创新
“原始的创新是最关键的创新,自然的科学也许才是真正的科学!”对于国内有些专家,甚至包括中科院的专家,一直不确定太岁这一生物体存在的这一问题,王朝江坚持自己的观点,“国外为什么要研究苍蝇、蚊子的翅膀?那就是要进行原始创新,他们这么做,就可能把研究得到的结果运用到航空航天甚至是军事科技上来,改进现有的技术。而我们呢?追求的往往是一些舍本逐末的东西。”
“大多专家不重视或者是不认同的事情不等于不存在。”王朝江研究领域为食用菌栽培和育种,他一改传统的从仪器上观察太岁细胞的方法,而是从培育入手,在国内所有的太岁研究专家中,率先培育生成了太岁菌实体,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太岁实体具有生命。
“能够成功培育出太岁菌实体,首先需要把太岁菌种从天然的太岁实体中筛选出来。”王朝江说,“从天然的太岁实体中筛选太岁菌种不是一件易事。太岁生存于土壤中,表面和肉体内附着和裹挟有很多菌,哪一种是太岁菌?”
王朝江把构成太岁的主要菌种称为太岁菌,他说:“打个比方,我把大米、小米、黄豆、绿豆、高粱等各种粮食混杂在一起,撒在杂草中,你怎样把小米从中给我筛选出来?这个筛选方法很重要,就算我告诉你需要找出的太岁菌是哪种菌,你也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把它筛选出来。”
找到了太岁菌后,一个想法从王朝江脑子里蹦了出来:这种太岁菌在土壤里是不是普遍存在呢?
于是,王朝江随便去一片土壤里找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找到了。
王朝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岁菌一直普遍存在,只是从来没有被认知,而且,太岁菌只有在特殊而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才可能形成太岁实体。“科学就是不断的发现和创造”王朝江面对科学的态度如此是说!
“太岁”展现一个新的神奇生物世界
2012年12月31日,王朝江在他的试验室里,向记者展示了他成功培育出的两个太岁菌实体:一个黄豆粒大小,一个绿豆粒大小。
把太岁菌种从众多菌中筛选出来,是王朝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太岁能够在实验室培育成功,并不会与目前太岁实体的稀有性相抵触,只会提升现在天然太岁实体自身的价值。”王朝江说,“至于古籍中提到的"视肉"、"聚肉"、"肉芝"是不是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太岁,都没有关系。因为毕竟现实中有这么一类东西,并且由古至今都让人们的高度关注,我认为其中必定有所在的研究价值。”
在特殊的培养基中成功培育出太岁实体,才是王朝江揭开太岁生物之谜的开始。
多年来能坚持选择太岁进行研究,除了机缘之外,王朝江还有很大的兴趣在其中:“兴趣是一切研究的动力,也是一个从业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心态。
“太岁菌生长不依靠太阳光照”,“生长的时候会产生气体”,交谈中,王朝江陆陆续续地透露着他研究中得到的一些结论。
持续多年,走到目前这一阶段,王朝江很不容易。接下来对太岁菌的细化研究,王朝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不想把核心成果轻易透露出去,“我必须首先把我的研究结果做到实验扎实,数据可靠,让其在学术界得到公认。”
王朝江说:“我现在获得的太岁菌,至少有一种其代谢方式是目前生物所没有的,包括任何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因此,从代谢意义上,太岁菌将给人类展现一个新的世界,意义非常重大。”
这就是太岁之父之称的王朝江教授:"无中生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意思的是,这些佛教用语在太岁研究中都能得以体现。”
从太岁菌的透光性到太岁菌可以代谢产生色素,王朝江在太岁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我现在的研究是成功和领先的。目前我的太岁研究,已有取得重大进展,临近成功,而不是探索阶段。
王朝江强调:“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能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稀有生物视而不见,对老祖宗的文化无动于衷,即使认为古人对其认知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也应该通过当今科学的手段来证明后再放弃!
最后王朝江教授信心十足的谈道:或者不久的明天,我会用数据和实际成果让世人看到,“太岁!肉芝!”这也许就是二十一世纪来,在人类健康保健和生物史上,将是最具有重大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